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>正文

上影节的三个位面:流动电影院、AI技术焦虑与“复兴”进行时

来源:钛媒体    时间:2023-06-16 16:10:25
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

(资料图片)

也许“复苏”是今年电影行业的“主旋律”。

似乎每隔一段时间,就要吹起一阵电影行业复苏的春风.年初,是春节档,后来,是逐渐恢复的电影节或电影奖项,而六月,“复苏”的风吹的仿佛更为热烈了。

很热闹,抖音电影奇遇夜、微博电影之夜、恰逢30周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……几乎大半个中国电影圈都聚焦在上海,忙着赶场。上一次这样声势浩大的电影节,好像还要追溯到疫情之前。

一边是横跨10天,放映了近450部,超1300场影片,包含12场主题论坛以及4场电影学堂活动的上影节,看起来一派欣欣向容;另一边则是部分行业者的心声:“往年上海的小龙虾都被电影节的人吃光了!今年龙虾店座位都不满,随便吃,明年电影人还要继续加油啊。”

看电影的人们

总有些人愿意因为看电影这件小事聚集起来。

对这些单纯的影迷来说,上海电影节的特殊之处,并不仅仅在于它是国内唯一一个A类电影节,而是在他是一个公开的好电影放映场。与欧洲三大中电影节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类似,上海电影节拥有长达十天的巨量放映活动,这些活动面向公众开放售票,人人都能参与其中。

从这个角度,作为单纯的观众,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产业功能似乎显得没有那么重要。普通的影迷或许更关心去哪里换票更加可靠,以及在哪个地方才能快速拿到上影节的票根这样的实用信息。

为了快速交流信息,电影节的观众们开始自己制作观影计划表格并分享交流影院经验,除了影迷友邻们对电影本身的观后感之外,还有一些实用信息——比如哪一场放映出现了问题,哪一家影院喜欢提前亮灯,哪一家空调开的像冷库,哪家影院的哪个座位区域有视觉死角,以及各大影院的转场和换乘地铁的时间方案等等。

因为看电影这件小事,城市、电影和人真正成为一个流动的话语空间。

但平心而论,本届上影节在社交媒体刮起的风并不热烈。也许是复苏的首个盛大电影活动,两个月前宣布要在线下办的北影节,似乎要比上影节热闹一些。

本届上影节,除了微博抖音对垒的电影之夜奉献了明星的红毯秀与话题,作为电影节最为重要的,关于影片、行业、公司,甚至电影本身的讨论少得可怜。

而在最为鼎盛的2015-2017年,鼎盛的上影节片单作品达到了近千部。受困于过去三年,如今上影节的片单已经屈指可数。连看电影这件事,都显得有些冷清。虽然猫眼给出了上影节的抢票数据,开票1小时出票达30.9万张,1小时内售罄场次425场,25.6万人同时参与。但有4月北影节《悲情城市》超高黄牛价的话题在前,上影节发生的一切就仿佛一种昨日复现。

除了城市不同,片单有些区别,看电影的人不是同一批。头部经典如《悲情城市》一票难求,影迷们吐槽黄牛的话语都似曾相识。甚至连上影节期间,影迷们自发组织的共创表格,都很熟悉——全在吐槽现场盗摄影响观影体验问题,即使来到了最爱看电影的人才会来的现场,依然在为观影礼仪而吵架。

一票难求是常事,年年都有那么几部电影门票特别难抢。但约定俗成,去了上海电影节,总要去吃吃小龙虾,但kk发现,今年的朋友圈,小龙虾的出现频率都降低了。

“复苏”,总还是需要点时间。

想象力与技术焦虑

但好在电影节确实给了人们一个相聚的机会。不仅仅是影迷们,行业内的“大佬”们,也有了一个坐下来交流的公开窗口。

6月11日,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上,监制王红卫感慨“中国做科幻电影的人比起台上坐着的几位,也多不了多少,但这也真的是我们第一次,聚在一起聊。”

AIGC作为当前炙手可热的风口,毫无疑问是本届上海电影节传播最广的行业话题。

论坛上,导演郭帆表示,电影工业化2.0时代才发展了30年,人工智能3.0时代已经到来。“做《流浪地球2》时,面部的增龄、减龄虽然也是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的,但当时应用并不便利,而现在技术突飞猛进,你甚至很难分辨出一个生成视频中的演员压根不存在,完全颠覆式的技术已经出现了。”

年初kk还在《流浪地球2》电影里惊叹MOSS的神奇,郭帆把这个故事的时间设定在2030年。但影片上映还没多久,2023年,ChatGPT横空出世,AIGC的概念一夜之间冲刷了各行各业,其中,对于原本认为自己代表了创作和想象力的文娱行业,冲击也是巨大的。

从文案、到编剧、到绘画最后到动画和视频生成,AIGC打开了技术的潘多拉魔盒,以人们不理解的速度在快速进化。对电影来说,未来的变革几乎不可阻挡。

基于应用角度,AIGC几乎可以影响从创作到制作、从前端剧本到后期特效的呈现,即电影工业全流程。而在国外已经有了直接参与的案例——奈飞动画短片《犬与少年》中的场景绘制工作绝大部分由人工智能完成,詹姆斯·卡梅隆甚至直接让GPT参与到了《终结者7》电影的剧本创作。

按照郭帆的设想,如果AIGC加入《流浪地球3》的拍摄,他认为剧组的人员很可能将会直接减少一半。“当然也可能通过我们今天的技术应用产生更大规模的协作,比如万人级别的共同协作剧组。我们用什么逻辑分工,以及它能分工到什么样的一个深度,可能是决定了这个工业化3.0程度的一个标准。”

这种设想让他不得不直面一种焦虑:“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比如工业化2.0的方式去建立庞大的剧组,储备、实拍、后期、宣传、发行、上映,又是四年后,那么等我们花了巨大的投资成本,然后上映前突然间有一个可能花了几天、只有几百万,但是跟你效果差不多,那时候怎么办?”

科幻作家陈楸帆也说:“我觉得所有关于 AI 的科幻小说都应该停下来,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原来的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偏差,或者说大部分其实已经过时了。”

科幻题材的创作者是离未来最近的一群人,新技术冲击行业的当下,他们同样出现了技术焦虑时。或许,我们确实站在世界巨变的浪尖上了。

“复苏”的春风何时吹到电影院

盛大的活动犹如一场幻梦,总是容易带给人繁荣复苏的错觉。

但回归电影院,眼看端午档仅剩1周,现状却是一片冷清。

相较于往年,定档新片数量的大幅回落。即使有档期内的影片积极在上影节刷脸,做了许多宣发动作,似乎依然没有太多存在感。曝光量越发难以转化成为影片切实的映前热度。数据上,即使是端午档头部的两部电影,无论是抖音数据或是猫淘想看,整体数据都不好看。

诚然,也与端午档是个三天小档期有关,在人人翘首期盼的暑期档面前,片方动作自然而然也就趋于保守。但上影节宣发的热闹,还是要凑凑的。

上影节期间,根据kk不完全统计,《消失的她》《八角笼中》《超能一家人》《巨齿鲨2:深渊》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《三贵情史》《前任4:英年早婚》《海关战线》《不虚此行》《第八个嫌疑人》《寻她》等,超过十部待映新片都发布了上影节相关行程。

从红毯刷脸到平台活动,再到口碑提前释出,上影节都有对应的活动能够承接。红毯有微博抖音电影之夜,口碑则靠提前点映。往年,《我不是药神》在上影节举办的千人点映活动收获了满场赞誉,打下良好的票房基础。

今年,王宝强导演的《八角笼中》也如法炮制,以上影节作为起点,在端午档开启大规模点映,希望能打下口碑江山。

对影片来说,上影节是难得的宣发窗口,除了自带电影相关话题,还拥有观影基础良好,能够产生口碑发酵的垂直影迷聚集于此。另外,更重要的是,上海电影节,正处六月,正好是预热暑期档的绝佳时机。

只是,能不能把曝光带到电影院,就不一定了。春节档结束后,电影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理性消费期,电影院里进口国产大片轮番上演,但能够在票房和口碑上实现双丰收,振奋行业的影片并未出现。

最终,决定电影复苏与否,最有说服力的数据,依然是票房成绩。2023 年即行至年中,年度累计票房230亿+。最终,这个成绩停留的数字,才会真正一锤定音“复苏”与否的结论。

但经历了三年冷淡期,电影行业的复苏,确实需要更多时间。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河餐饮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75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@qq.com